家長不是反對教改,他們只是不敢賭孩子的未來

大俠管理員 2025/03/17 14:45

【家長不是反對教改,他們只是不敢賭孩子的未來】

考場外,人山人海的家長與孩子撐著傘,焦急地等待進場。雨水落在地面,和緊張的心情一樣沉重。3800名考生爭搶僅495個名額,錄取率僅13%——這不是大學聯考,而是台北市私立延平中學的入學考試現場。

這幾年,台灣的 #私立中學 入學競爭激烈到誇張的程度,靜心中學錄取率更是低到5%,再興中學8%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是這些學校太厲害,還是家長太瘋狂?

這並不是因為家長不認同108課綱,而是他們在用行動告訴我們,他們的真正擔憂不在學習方式,而在校園環境。

 

▎教改贏了理念,卻輸給了校園安全?

108課綱的理念是好的,強調素養學習、自主學習、跨領域思維,家長也知道未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才。但現實呢?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私立學校,因為他們的擔憂根本不是課綱,而是學校的管理方式!

比起孩子學什麼,家長更擔心孩子「#在哪裡學」,因為環境才是決定孩子能否安心成長的關鍵。

公立學校的問題,不只是課程內容,而是校園的「#不可控性」: 霸凌、校園暴力、教師管教權限受限、手機管理失控……這些都讓學校的學習氛圍變得難以掌握。而私立學校的魅力,正是來自於更嚴格的管理、明確的規則,讓家長覺得「#這裡比較不會出事」,孩子至少能專心讀書,不必擔心被欺負、被影響。

換句話說,家長不是怕孩子學不好,而是怕孩子在公立學校「待不好」。

▎「情緒記憶」:我們是怎麼被影響的?

教育改革的問題,不只是教育本身,而是整個社會如何塑造對教育的集體認知。新聞媒體、自媒體、甚至我們日常的發言,都是影響趨勢的重要推手。當媒體不斷放大校園暴力、霸凌事件,當家長群組與社群平台充滿對學校管理的焦慮討論,這些資訊就會像雪球一樣滾動,強化「#公立學校不安全」的情緒記憶。我們談論什麼,關注什麼,最終就會形塑教育的方向。

電影《腦筋急轉彎》提到「#情緒記憶」,當一段記憶帶有強烈的情緒,它會變成我們決策時的關鍵依據。

現在回想,這幾年關於校園的新聞,有哪一則是「這所學校安全又幸福」的報導?

社群媒體每天放大恐懼,讓它主導了家長的選擇。即使事實上,多數學校並沒有重大安全問題,但當恐懼變成決策的核心,理性分析已經無法占上風。

如果恐懼成為唯一的聲音,未來會變成什麼?

這不只是家長的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的挑戰。當我們的新聞、社群、討論,總是聚焦在負面事件,最終將塑造一個充滿不安的教育環境。

當所有家長都選擇逃離,當公立學校被放棄,當學習變成一場「求生遊戲」,我們還能期待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,培養出真正的自主學習能力嗎?

恐懼會讓人逃跑,但希望會讓人留下。

教育改革的重點,不只是改變學習方式,而是創造一個讓孩子能夠真正安心學習的環境。如果這點沒有做到,家長的選擇不會改變。而這,才是我們真正該關注的問題。

 

你怎麼看這樣趨勢?真的只是教育改革的問題?如果我們不開始改變我們談論教育的方式,教育改革的努力是不是終究會被恐懼吞噬?

108課綱
私立中學
私中
校園安全
週日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
303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12345678910
週日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
303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12345678910